甘肃省“十二五”应急体系规划出台
作者:发布机构:西部商报发布日期:2011-08-17
甘肃省“十二五”应急体系规划出台,未来5年自然灾害应急救助能力显著提高
民众受灾24小时内可获救助
编者按
在一切灾难、事故面前,生命无价,救人第一。
《甘肃省“十二五”应急体系规划》明确了未来五年我省在四类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救援的具体细节,对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和救援队伍的建设做出明细规定,这些条款彰显我省应急体系以人为本的准则。
在灾害发生后,第一时间对受灾群众给予救援是应急救援的重中之重。建立健全市州地震灾害应急救援队伍,使救援队伍在2小时内赶赴灾区,让受灾群众能够在灾害发生的24小时内得到有效救援……这些细则无疑是该规划的最大亮点。
记者李杨
每日甘肃网-西部商报讯“到2015年,我省自然灾害应急救助能力显著提高,灾民24小时内得到基本救助;兰州及部分中等城市可基本抗御6级地震……”针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四类突发公共事件,省政府办公厅近日出台了《甘肃省“十二五”应急体系规划》。
救援现状
第一时间搜救能力
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十一五”以来,我省已初步建成了以公安、武警、军队为骨干的突击力量,以专业救援队伍为基础力量,以企事业单位专兼职队伍、应急志愿者为补充的应急救援队伍体系。“十一五”期间,市州共组建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87支、10972人;县市区共组建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716支、34457人;街道(乡镇)、社区(村)共组建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9477支、238374人。
“十一五”期间,全省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工作取得了很大进步,但仍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应急预防预警和信息指挥系统建设滞后,一些行业、领域监测设备和手段较为落后,综合预警能力亟待加强。生产安全、生命线工程、公共卫生、动物疫病等领域信息化程度较低;救灾直升机、大型云梯以及核生物、化学等有毒有害物质的监测、检验等特种高端技术装备不足。应急队伍建设亟待整合,各类专业应急队伍和装备数量不足,布局不尽合理,大型和特种装备缺乏。应急管理专业人才缺乏,志愿者队伍建设滞后;远程快速拉动和协同能力较差,现场处置能力尤其是第一时间的生命搜救能力亟待增强。
建设任务
以兰州为中心建城市群地质灾害预测预报体系
按照应急管理主要内容,结合我省实际,“十二五”期间全省应急管理重点围绕应急管理体制机制、监测预警、信息与指挥、应急队伍、应急物资、应急通信、紧急运输、培训演练、科技支撑、恢复重建等十个方面开展工作。
建设以兰州市为中心的城市群地震灾害预测预报体系,力争对6级以上、特别是7级以上强地震,实现有一定减灾实效的短期临时性预报,建立实用化的地震预测预警系统。在兰州、陇南、天水、甘南、临夏、定西、庆阳、平凉、白银等地质灾害多发易发区,建设地质灾害预警示范区和专业监测点;在各市州及县市区建设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平台,初步建成覆盖全省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立全省统一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监测和通报网络体系。
建立健全市州地震灾害应急救援队伍,依托武警、消防等现有力量,按照2小时内救援队伍赶赴灾区的要求,在河西、陇东地区各建设一支区域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配备专业装备,加强专业训练,满足及时开展本地和跨区域紧急救援的需要。
将甘肃储备物资管理局甘肃省应急物资储备仓库武山分库和甘肃省应急物资储备仓库永登分库改建成天水市和酒泉市应急救援物资保障点。在张掖市、平凉市分别新建一个甘肃省应急救援物资储备点,将其作为河西地区和陇东地区应急物资储备的重要基地。
在全省14个市州各建成1个地质灾害应急中心。通过固定通信终端和移动通信终端的融合,建成有效整合城市各类应急救援力量(110、119、120、122等)及市政服务资源,统一接警、统一指挥、联合行动,及时、有序、高效地开展紧急救援或抢险救灾行动的综合救援体系和集成技术平台。
应急救援
自然灾害
兰州等市可抵御6级地震
自然灾害应急救助能力显著提高,灾民24小时内得到基本救助;重点河流和重点河段防洪工程堤防达标率达到48%;突发气象灾害预警时效提高到30分钟以上;兰州及部分中等城市可基本抗御6级地震;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准确率提高到60%以上;突发性地质灾害实现24小时、1小时分段预警;森林火灾受害率低于1%。,草原火灾受害率低于0.3%。;沙尘暴预警信息提前12小时发布。
事故灾难
水热气故障
处理及时率达100%
亿元国内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36%;工矿商贸从业人员10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15%;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下降27%,一次死亡3人以上的事故起数不突破60起;城市供水、供气、集中供热故障处理及时率达到100%,杜绝大面积非正常停水、停气、停热、停电事故;道路交通事故万车死亡率下降10%以上;企业排污造成的重特大环境事件降低20%。
公共卫生
动物疫情
24小时应急到位率达95%
县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率达到100%,及时率和准确率达到100%,乡镇医疗卫生机构对突发公共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率达到80%以上;乡级以上动物疫情报告网络覆盖率达到100%,行政村动物疫情观察员覆盖率达到100%,应急预备队在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发生后24小时内到位率达到9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