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镇海区拧紧危化运输安全阀
作者:发布机构:中国安全生产网发布日期:2012-08-01
宁波市镇海区作为华东地区重要的石化产业基地,道路运输的危化品量大面广,安全监管任务重、压力大。随着宁波化工区晋升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该区危化品运输车进出频次快速增长,平均每天近2200车次、3万余吨危化品对区域内交通运输安全提出了新的压力和挑战。近年来,镇海区根据道路危化品运输和行业监管工作的实际,大胆创新,勇于实践,从创新管理手段、强化科技应用、加强基础建设等七个方面着手,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危化品运输安全监管防控体系,给危化品运输上紧“安全阀”。2011年,该区成立了由区交警、公管、路政等部门共同组成的区道路运输安全稽查大队,采用三班四运转,负责对专用通道上运行的危运车辆和从业人员进行资质、安全、超载超限、消防和治安等方面的登记检查。职能的整合,推动工作效率极大提升。至去年底,稽查大队共登记检查危化品运输车15万余辆次,查处危化品等重点车辆超载超限203起,处罚金额230余万元。常态化的规范整治,使违法运输势头得到有效遏制。
驾驶员闯红灯、超速以及违规超车等动态监管,是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全程管理过程中由来已久的监管盲点。去年,镇海区危化品运输车辆GPS监控指挥中心正式建成投用,宁波金洋化工和镇海通华运输公司所属危运车成为首批受益者,于进料口、出料口、车内、车外安装了4个防爆摄像头。“戴上了‘千里眼’,不管车辆身在何方,只要鼠标轻轻一点,车辆人员配备、危险品载货等情况一目了然。”目前,该区对31家危运企业所属700多辆危运车辆进行了GPS升级改造,使之具备状态查询、语音播报、突发事故自动报警等功能,监控平台24小时实时联网监控,使危险品运输安全监管工作由被动转为主动、由静态转为动态、由事后监管转为事前预防预警。
结合区内道路交通实际,镇海区明确以化工区主干道为主线,连接招宝山大桥的雄镇路和威海路,连接绕城高速和外环线的庄俞路,连接329国道的通海路,作为全区危化品道路运输专线通道,使危运车辆避开城镇居民集聚区的城区主要干道,减轻城区和人口密集区域环境和安全压力。
任何一起事故的发生,都关系着危运企业的生死存亡。去年,区危运协会组织全区31家危运企业统一办理了危险货物承运人超额责任保险(又称“险外险”),危运车辆一旦发生较大以上运输事故,在交强险、商业险、承运人责任险等不能满足赔偿的条件下,可以启动每次事故不高于700万元总额的超额保险赔偿,此举在浙江省尚属首创。投保“险外险”后,将极大地提升全区危运企业运输车辆在发生交通运输事故后的抗风险能力,真正解决了企业发展壮大的后顾之忧,促进全区传统道路运输业的转型升级。
根据承运货物的危险等级不同,镇海区调研起草了《宁波市道路危险货物运输技术规范》,按高、中、低三类对危运企业实行分级分类管理,不同企业分别采取针对性的监管手段,并逐步建立完善各级企业的安全评估和考核细则。《规范》的出台,为我市危险货物运输地方性标准的制订奠定了基础。
为强化源头监管,方便承运企业的货物备案,该区运管部门开辟了专门窗口,配备专职人员,强化对外籍来镇充装危化品运输车辆的备案审查。截至目前,在宁波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炼化、镇海港区充装承运危化品的外省(市)籍备案车辆已达400余辆。
针对危化品道路运输安全管理,除了加强技防外,镇海区人防工作也走在了全市、全省前列。以石化物流为主要力量,整合全区危化品运输企业处置危化品运输事故专业人员和技术装备力量,成立了危化品运输交通事故应急抢险队伍,并定期组织实施突发事故救援和应急演练。
(周佳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