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花遇冷大势所趋 千年民俗遭遇认同危机是转型还是淡出?

作者:张骁发布机构:北晚新视觉网发布日期:2017-02-04

2017年1月26日讯,烟花行业从未如近年般艰难度日。国家对高危行业的管控越发严格;全国多地雾霾天气频现,近七百个城市出台烟花限售限放措施。而在民间,这项流传千年的传统民俗,也遭遇着前所未有的“认同危机”。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201701260527465481-680x453-shuiyin.jpg

烟花遇冷大势所趋 张林 摄 

烟花行业发展多年,至今未出现一家国企或龙头企业。恶劣的经营环境中,实力参差不齐的民营资本在摸爬滚打。现在,这些企业急需从发展“文化产业”的角度及时转型,下决心促进产品升级,否则烟花势必狼狈地淡出主流社会。

安全阴影

北京。安监官员张黎的手机弹出了一条他不愿看到的新闻:“1月24日晚,湖南岳阳群众试放鞭炮时发射到经营户店内,致6人死亡”。此前,河北唐山、山东德州先后发生非法生产烟花爆竹事故,死伤13人。国务院随即发布了加强烟花爆竹“打非”等安监工作的紧急通知。

“从国家层面看,现在查的最严。”但张黎话锋一转:“这类事故虽然可以避免,但也有发生的逻辑”。在他看来,多数中小型烟花企业属于落后产能。“这些企业分布太集中,成了湖南、江西省内个别市县的支柱经济。当地做花炮是祖传手艺,农民对监管有一种扭曲心理:‘做炮时被炸死不丢人,饿死才丢人’”。

事实上,烟花行业暴露出极低的从业门槛。以浏阳烟花为例,它们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为60%,国内为40%。但湖南省有大专以上文凭的烟花企业负责人不到18%,专职安全员不到2%。为了改变现状,国家安监总局甚至和当地学校共建了烟花专业。

发生烟花安全事故,地方官员也压力巨大,一道行政命令就让炮企退出市场。但工厂关停后,农民跑到家里做,躲到山沟里熬夜做。产品不需检验和缴税,直接投放市场——这种作坊式的非法生产,也引发了更严重的问题。

引线短但药量大的“黑烟花”流向华北地区,河北非法炮企也趁势加入逐利队伍,促使北京连年以高压态势查处非法烟花。朝阳与通州交界处的皮村、楼梓庄地区就曾是知名的售卖“窝点”。记者上周六探访时,看到公安在楼梓庄路上连续设置巡逻点并停放警车。村内小卖部老板告诉记者,多数商贩已经把花炮退回燕郊,但晚上仍有人在路边假装燃放“呲花”,等市民靠近,他们就问:“要炮吗?上家里看看”。

环境隐忧

国家加强对烟花企业的安全管控,是大势所趋且必要的。但现在,让烟花从业者们感到猝不及防的,是花炮“背上了污染空气的骂名”。

越来越多地方政府对烟花行业展现出严防态度,今年1月16日,河南省发文要求,鸡年春节起,在全省县以上城市全禁售禁燃烟花爆竹。据记者了解,国内出台限售限放政策的城市超过七百个,但为了防霾禁炮,且将范围扩大至全省的此属首例,这也迅速引发当地炮企集体反弹,称此举导致库存爆竹难消化、销售厂家回款无门、企业工资无法结算。两天后,政府在争议中收回通知,并被广泛质疑滥用行政权利。

近年来,多位花炮企业负责人密集向媒体表示,“烟花污染空气是一种普遍误解”。以北京全年空气污染构成看,本地排放污物占2/3,区域输送占1/3,而本地的污染源主要是燃煤、机动车尾气、工业污染。“一整年能燃放烟花的就春节这几天。它产生的污染量,能和那些污染源相提并论吗?”

烟花企业为自己叫屈,但大城市集中燃放烟花所造成的瞬时污染,远比其他污染源来的猛烈急促,几小时内就会爆表。这无疑抑制了公众购买烟花的热情。北京社情民意调查中心的数据显示,今年近8成市民称不放花炮。究其原因,超半数受访者认为“空气不好,应该少放”。

今年春节,北京一旦发布橙红色空气污染预警,全市还要停售、禁放烟花。有烟花销售点老板不免感叹:“日子越来越难过,我们都要看天吃饭了”。

销售遇冷

安全及环保要求提高后,花炮企业在生产、流通、零售各个环节的经营成本提高。大量从业者认为,花炮已是“夕阳产业”。

东五环畔,烟花零售网点老板马军穿着三件羽绒服,戴着两副厚手套,还是觉得冷。烟花正式销售已经五天,他的销售额还没超过三万。今年,全市烟花销售网点较去年下降三成,三环路内还不设置零售点,但马军发现“钱没有好挣”。尽管烟花厂家承诺,今年卖不掉的炮可以退回,但网点卖的都是中小型烟花。因此,挣不到钱才是“马军们”最担心的事。

而在北京人乐于批发烟花的河北省大厂县京哈路上,烟花生意的萧条也直观可见。“以前全都卖北京人,但现在来了几个?”老板李自敏介绍,他的零售点租金就一万多元,还雇佣三名安全员,每人每天发150元工资。“以前我们给北京人送货上门,现在连检查站都不敢过,只要有散客过来,我都会好好接待。”李自敏称,大厂还没施行烟花专销制度,进了烟花就不能退,“今年只要能回本。我就把剩下的炮送亲戚。明年干不干再说吧”。

大厂县北贾各庄村玉米地里的烟花大库,是当地烟花零售点进货的地方,价格十分低廉。然而记者看到,这里停放的京牌车只有一辆。店员也说,前几年拿着订货单的买家能把大厅挤爆,现在也不行了。

事实上,大批烟花企业嗅到了市场缩水的苗头。熊猫、逗逗、燕龙曾在北京烟花市场“三足鼎立”。但今年,逗逗自己不生产新品,而从熊猫烟花进货。燕龙出售着去年的库存,已经退出五环内市场并考虑放弃烟花业务。而占据北京市场龙头的熊猫烟花,其作为A股烟花行业唯一的上市公司,也悄然完成了转型。2015年,“熊猫烟花”更名为“熊猫金控”,其公司董事长称,要将互联网金融业务做大做强。

破冰之策

国家安全生产专家组成员、中国烟花爆竹协会秘书长吴郑理向记者坦言,目前烟花爆竹行业面临多方面压力,但整个行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经开始,风险与挑战并存。

他认为,如果烟花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烟花生产企业在保障安全的基础上,与有关机构合作,下决心快速研究新配方,创新出微烟少烟、无硫少硫,且易降解的环保产品。

另外,烟花行业还没有全国性品牌。“如果形成品牌化,消费者就知道组合烟花买哪个,玩具烟花买哪个,哪些产品质量过硬。”这样也能打击非法烟花的生产经营。

2012年,国家统计局已将“焰火、鞭炮产品的制造”列入“文化用品的生产”大类中。烟花企业要充分看到其文化属性这一定位,挖掘产品内涵,讲好产品故事。“我到一个企业参观过,他们把烟花包成精美的烟盒形,里面放着上学、生子等有良好寓意的卡片。每一次燃放都是一个美好故事”。

还有,就是经营企业要为消费者提供品种多样、物美价廉的烟花爆竹产品,引导消费者正确燃放和购买。促进烟花爆竹市场开放,打破一些烟花生产企业垄断销路的状态。积极开拓文化消费市场,多设计孩子、年轻人接受的中小型烟花喷花,在毕业典礼、婚礼上燃放的日景烟花,在城市外的旅游点、游乐园定期燃放。

最后,就是强化公共宣传,让社会认识到烟花不仅是禁与限的问题,更是带有民族特征反映文化底蕴的载体,尽管烟花发展有阻力,改革也需要时间,但不能因噎废食,而要趋利避害。“现在中国烟花远销160个国家,但国内市场日渐萎缩。这种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现象,正反映出国内烟花行业需要良性发展,“以前企业追求烟花的体量、声响、阵势的思路不适应当下社会的形势了,需要转变”。

“烟花维系着中国人的情感,一禁到底不现实,但不改革更不现实。任凭它自生自灭,是对文化传承的一种冷漠。”吴郑理说,要想延续这种文化归属感和自豪感,烟花行业正需要一批能深层次看问题的人。